笔者常去杏花村与朋友们约会,除聊家常外也聊酒以及经销白酒的一些过程,其中就包括酒文化的提炼以及宣传用语,每个酒企都在宣传自己的产品,广告语五花八门,以酒会友,酒美人和,骨子里……,什么匠心,什么美酒等等,仔细推敲缺少深度,都不能代表中国几千年酒文化核心内容。好多酒企也没有深入挖掘白酒文化,究竟什么能代表白酒文化?其实是多方面的。
某日,偶见一酿酒师工作室有一幅隶书书法作品,内容是《盗不劫幸秀才酒》。从字面看好像与工作室的氛围不和谐,认真看完全文,查阅资料才知道《盗不劫幸秀才酒》是《东波志林》中的一篇小小说,作者为大文豪苏东坡,全文百二十余字,原文如下:
(资料图片)
幸思顺,金陵老儒也。皇祐中,沽酒江州,人无贤愚皆喜之。时劫江贼方炽,有一官人舣舟酒炉下,偶与思顺往来相善,思顺以酒十壶饷之。已而被劫于蕲、黄间,群盗饮此酒,惊曰:“此幸秀才酒邪?”官人识其意,即绐曰:“仆与幸秀才亲旧。”贼相顾叹曰:“吾俦何为劫幸老所亲哉?”敛所劫还之,且戒曰:“见幸慎勿言。”思顺年七十二,日行二百里,盛夏曝日中不渴,盖尝啖物,而不饮水云。
这篇文章是典型的琐谈小说,体裁大多来源于生活,具有“街谈巷议”、“琐言俚语”的特点。小说情节简单、表述自然、寓意深远。主要讲秀才幸思顺以酿酒卖酒为业,学富五车、才高八斗、生活阅历丰富,而且大家都喜欢喝他酿的酒。某天,有个做官的得到他馈赠的十壶酒后,路遇盗劫。盗贼喝了酒就知道是幸秀才所酿,又听官人说,他是幸秀才的“亲旧”,盗贼不仅退还所盗物品,还恳请不要对幸秀才言及此事。在结束全篇时,特地点出72岁高寿的幸秀才夏日耐渴之情状,从侧面进一步烘托出主人公独特的豪气。
笔者认为该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有三位,同时也分别代表三个层次的人群。仕族阶层的官人,路遇见财生盗窃之心的毛贼,虽身为达官贵人,但没有被盗贼放在眼里,盗贼因酒识人,将所盗财物归还官人,运气极好;中层阶级的幸思顺,幸秀才一介老儒以沽酒为业,人生是不得意的,但是他的酒让人尝一口,便知非他人之酒,可见他制酒技艺超群不凡,酒的质量上乘而有特色,名气极大;作为盗贼,虽然抢劫物品但没有伤人,知道官人是幸秀才的“亲旧”后把物品归还,止恶扬善讲义气。
《盗不劫幸秀才酒》一文的作者是苏东坡,苏氏的一生跌宕起伏,波澜壮阔。然而他豁达开朗,几起几落没有怨恨心理,即使流放期间也是充满正能量。文中的幸思顺其实是苏东坡个人生活的一个缩影,幸思顺酿酒卖酒的生活,也是苏东坡被贬时的真实写照。写此文章时东坡先生被贬到海南岛,面对气候的不适、生活的无助、物资的匮乏,没有失去那份诙谐轻松,他对弟弟说:“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,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。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。”可见东坡先生,纵使身处逆境,伤痕累累,也依然以善面对,向阳而生。
酒有大道,酿无止境。酿酒绝对是一门艺术,一门与大自然对话的感官艺术。老子用“道法自然”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。认为“道”是万物产生的根源,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“人为”,摒弃人性中那些“伪”的杂质。这种哲学思想与酿酒之道不谋而合。杏花村白酒的酿造也讲究“天人合一”“顺天时应地利”,每个季节所酿白酒,理化指标也有差异,当地的水质、土壤、气候、空气等对酿造至关重要,而这一切,无不得益于天地造化,自然恩赐。
酿酒业的传统工艺,无不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与磨合中总结出的智慧结晶,而“人为”在酿酒业中的作用即为掌握自然规律,顺天应时进行生产并将技艺进行传承与优化。“人”的作用力,实际上也是在“顺从天道”“返璞归真”的基础上实现。
喝酒有三重境界,酒杯要斟满,满酒才敬人,酒杯一碰,浅浅醉意便是微醉。花看半开,酒饮微醺第一重境界。至亲朋友久未见面,突然相见,谈论往事,互诉衷情,杯杯见底,酣畅淋漓第二重境界。时下很多人开始用酒来排解内心的忧愁与压力,把酒当作情感的寄托,彼此之间毫无芥蒂、无需掩饰的坦诚相待,身心打开,不再压抑,酩酊大醉便是第三重境界。
对于饮酒苏轼《和陶饮酒二十首》:“惟有醉时真,空洞了无疑”。“偶得酒中趣,空杯亦常持”。诗中不仅道出了饮酒后的真情流露,也谈到饮酒给人们带来的乐趣。人们常说“酒后吐真言”,人饮酒以后会返朴归真,根源其实是回归本性、心地仁爱、品质醇厚。一个人从醉酒中让自身暂且回复到些许的自然状态,从而饮酒微醉、身心合一,放下内心的纠结,找到天人合一的感觉。
做人当学苏东坡、幸思顺,做酒也需要向他们学习。东坡先生著有《酒经》一文,说明他自己喜饮酒,也擅长酿酒。文章既论述了酒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,又赞赏了酒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纯净品质,还引出了酒的饮用文化和饮酒之道,无愧于“经文”的称号。
真正的酒,如同神秘的土地,它是由辛勤劳作、创造和艺术融为一体的灵魂。“酒,天下百物之长也”,我相信会有更多的酿酒师,遵循天道、根植传统,精心酿造“色之清,香之芳,味之醇”的玉液琼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