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
2、名可名,非常名。
(资料图片)
3、”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“道可道,非恒道。
4、名可名,非恒名。
5、”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,才改为“常” 这句话可以从二方面解释。
6、 一是从修仙方面解释;二是解释万物的起源与运行之理。
7、 下文“无,名天地之始。
8、有,名万物之母。
9、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。
10、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
11、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
12、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13、” 修仙方面相对简单:第一个“道字”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,“可道”可以依据修炼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。
14、“非恒道”,不是永远不变的,意思“道”是变化的是因人而异的。
15、“名可名” 前一“名”是事物宝器法器或修炼方法的名称,是可以命名定义出来的,“非恒名”,也不是一层不变的,意思你见到的事物和方法并不是前人见到的事物或方法,除了事物会变化这层意思外,还有每个人的经历和角度不一样,即使是同一时刻看到事物也会盲人摸象,只见到其中的一面。
16、老子是道教的祖宗,按修炼方法解释是最常见不过的,只是现代人不修真了。
17、 尤其“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”是指出前面“同”修真基础是一样,但也有各种修真方法的多样性也都是必然的、可行的 按解释万物的起源与运行之理,非常困难,也众说纷纭。
18、以下是本人理解: “无名,天地之始。
19、有名,万物之母。
20、故常无欲,以观其妙。
21、常有欲,以观其徼。
22、此两者同,出而异名。
23、同谓之玄;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24、” 标点符号与前有区别,各人理解不一样。
25、 老子在《道德经》的首先提出的“道”与“名”两个关键名词,古时,“道”与“天”字相通,在这里“天”和“道”是相通的,一般是指自然运行法则。
26、 “道”是代表抽象的法则、规律,以及实际的规矩,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。
27、《左传》:“天道远,人道迩。
28、”《中庸》: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。
29、”孙子:“兵者,诡道也。
30、”等。
31、又如老子说“道常无为”、“道常无名”,以及“道法自然”等的观念。
32、 “可道”,意思可法,按“天道”运行法则去做,“非恒道”不是永远不变的,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。
33、有人说“不怕一万就怕万一”,实际上是错的,事实上每一个一都是万一,都是不一样的,不能混同。
34、 关于宇宙万物的“有生于无,无中生有”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,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,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、唯物、一元、多元、有神、无神等学说的寻探。
35、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础,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。
36、万物确是从“无”中而生出“有”的种种万类。
37、无中何以生有?便是一个莫大的修炼问题。
38、 “常无”与“常有”,是从万物之“道”讲。
39、如果从事学习修仙或专讲修心养性之道的立场来讲,读成“常无欲”与“常有欲”是从自己修炼角度看问题。
40、“本无”是天地的原始,“妙有”是前人或自己命的“名”,因此从无生有从一生二二生四,四生八直到万物万有,是万物的源。
41、读着:“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。
42、常有,欲以观其檄。
43、”就是——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,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,才能观察——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。
44、再说,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,又必须要加工,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“有”而终归于本来“无”的边际。
45、“徼”字,就是边际的意思。
46、 玄元之妙。
47、更是修炼必经课程。
48、玄门要义的深不可测。
49、 首,他提出“道”,同时提示我们,不可执着道是一般永远不变的恒道。
50、接着又强调,不可执著“名”相而寻道,也没有永恒的“名”,如法国革命先烈追求的“名”,在今天许多人看来也是不理解的。
51、其次,便说到形而上道与形而下万有“名器”的关系,“名是道的外相”,是有无相生,绵绵不断的。
52、因此,在形而下(名)的情况下而要体认形而上之“道”,必须从常无的境界中去体认它的本源和本体,这样才能更好理解“名”。
53、如要更透彻精辟,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。
54、 “此两者同出而异名。
55、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56、” “玄”即“元” 说了一个玄,又不是一元、两元可以究尽的,玄的里面还有玄,分析到空无的里面还有空无,妙有之中还有妙有。
57、由这样去体认道的体用,有无相生,真是妙中有妙,妙到极点更有妙处。
58、等于佛教和尚们手里拿着的念佛珠,一念接着一念,同样都是代表如环之无端,永无穷尽。
59、 另外,我还有修佛的秘诀。
60、是西藏花教密宗的,三密,身密如大手印,声密如符咒,心密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